中药大全 | 明星八卦 | 健康曝光台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百家健康网_健康小常识|关心您健康的网站 >> 医药企业 >> 中医药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中医药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来源:佚名 文章热词:中医药作用 加入时间:2018-9-27 23:51:42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要求,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首次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如何让传统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日前,数位中医领域两会代表、委员“坐诊”《健康报》社“两会精英汇”,“开方”中医药改革发展之路。

  环境、技术和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方剑乔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要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做到传承和创新有机协同发展。应该从在重大疾病治疗中,中医效果优于西医的、中医可以实现有效协同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必不可少的、西医治疗无效的4个层面,提炼出中医治疗疾病的规律,进而让中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循这些规律。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技术和人才条件。从大环境来说,如果中医药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发挥中医药的3个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必须依法保障和推进《中医药法》的有效实施。从技术条件来说,要强调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二级以上医院都要有治未病中心,但覆盖面目前还很小,起到的效果还很有限。中医药治未病一定要找到抓手,需要政府规划出分几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具体落实。每一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医疗机构,在推进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应当有所不同。从人才条件来说,不论是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还是基层医疗机构合格全科医生的培养,都还比较缺乏。比如,浙江省每年毕业的中医类专业学生在县级医院从业的不到2/5,也就是说,多数学生基本都留在了省级、市级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每年招收约300名中医类专业本科学生,其中有一半会继续上研究生,每年招收50名~100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但全省有七八十个县市区、上千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短期内丰富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才,还面临不少困难。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科医生的培养,应尽快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

  中医药要健康发展,环境、技术和人才条件一个都不能少。需要中医高等院校、各级医疗机构围绕中医药的3个作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用高质量供给提升品牌价值

  唐旭东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涉及高质量供给,医学服务供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医学科研机构也需要高质量的投入和产出。要达到这些目标,发挥好中医药“三个作用”,就要求医疗机构向精品化、创新型方向发展。

  从2014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就提出了做好“两个转变”、采取“双轮驱动”战略。2014年初,又提出要由质量效益型模式朝向行业优秀品牌中医医院发展。

  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是医院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专科特色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为医疗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应向研究型医院转变,靠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让医院品牌价值跻身行业前端。要创新,必须先有科技支撑;要证明中医药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方法和手段必须和国际接轨。西苑医院近年来不断强化3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其中包括为药物临床前研究、病理生理等应用基础研究提供科技支撑的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重点学科实验室;在我院于1995年成立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基础上,于2015年底申报并获批成立的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中药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品研发提供科技支撑的中医药保健研究中心。以上3大科技支撑平台除了完成自身的科技创新研究外,还与医院的临床优势学科群、特色专科协同互动,已然成为医院主要的科技创新源头。

  实现医学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中医药在适宜技术推广、预防疾病、既病防变等方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挖掘。应致力于把中医药专业内容通过科学的方法、语言,让更多西医同行认可,进而进入临床诊疗指南,并更好地在基层加以推广。还应把中医药的好方法、好技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明白、在生活中用起来。

  中西医结合应着眼优势互补

  卢传坚

  很多老百姓对于中医治未病这一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同时,由于对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宣传广告和传播信息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不少错误和误导,伤害了一部分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度。

  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就要规范宣传和发声渠道,最好由主管部门制定一套反映中医药养生文化的规范资料,并通过院校教育和正规媒体加以传播。要严格审评审批健康和养生类广告,杜绝不良、错误信息的传播。此外,除了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的健康宣传外,还应建立一支宣传养生文化的专业队伍。

  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不应该是谁主谁次的关系,而应侧重于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疗效。为此,应进一步强调证据的重要性,遴选一批重大疾病病种,分析中西医优势,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开展广泛临床研究,用数据证明西医基础加上中医特色优势是否提高了疗效,或者在哪些环节解决了什么问题。同时,聚焦在中西医优势互补方面的科研专项目前还较少,应鼓励更多的重大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专项,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转化效率。

  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中,应加强中医药的地位。目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导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已经完成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但在科技部等部委主导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中,中医才刚刚起步。

  对于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完善中医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已经设立了康复专业,接下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应是关注重点。此外,还需要从执业环境、晋升、待遇、福利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医康复职业的吸引力。

  运用中医智慧体现特色优势

  王阶

  中医药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从文化、理性、养生和特色治疗层面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很多中医学哲思,要以此为指导,做好中医药工作。比如,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使人民群众在健康、养老、长寿方面得到更好的服务;在慢性病、老年疾病的治疗中依靠中医适宜技术达到更好的疗效;在实施“三医联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首先,虽然很多临床医生都在对中西医协同治疗进行实践,但还没有形成规范。因此,中西医配合治疗、发挥协同效应突出中国标签、中国文化,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

  其次,要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来看,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层面中,应着力强调前两个层面。因为,预防为主是对治未病的首要要求,应通过治未病使人民群众少得病、缓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一旦得了病,要尽力实现肿瘤的防复发、防转移,冠心病患者防心梗,高血压患者不要出现心、脑、肾损伤。现在,对于中医药治未病的宣传和科普尚不广泛,应通过临床医生把治未病的理念加以深化和提升。

  同时,对于疾病康复,“康”是安宁,“复”就是恢复以前的状态。中医学中包含着很多智慧,利用中医可以活血化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从而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获得康宁。因此急则看西医,慢则看中医,西医降指标,中医改症状,已成为临床经验。此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慢性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通过中医药的使用或者中西医配合治疗,可以先稳定病情、带病生存,逐渐使患者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可以说,把中医药的作用发挥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民众健康水平,更能够为健康中国建设添一把力。

  治未病不能仅强调无病预防

  蒋健

  当前,治未病的含义被普遍理解为未病先防,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其本义不仅仅是预防,还突出养生就是养心、养心就能防病治病。我认为,治未病就是为了防治郁证及继发于郁证的一系列心身疾病,进而防止器质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比如高血压、心血管甚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患者的心身状况有关,医生通过为患者调理心情,调治好头痛、耳鸣等郁症掩盖下的躯体症状,使患者病情好转,都可以算是治未病范畴。应对治未病的含义进一步研究和宣传,不要片面强调其中一点,更不要陷入自我边缘化的怪圈。

  当前,中医临床疾病谱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在步入郁证的时代。要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应了解郁证及郁证状态的危害,以及它可以引起一系列心身疾病及各种躯体症状。其实,看似失眠、胸痹、虚劳、阳痿、不孕不育等纷繁多样的内外妇科疾病,都有可能是普通病证掩盖下的郁证及隐形郁证的临床表现。自2015年起,我们进行“郁证发微”系列研究,广泛搜集、查阅海量中医古籍郁证相关记载,现代中医药临床、实验、药理学研究及现代医学探讨等,所得系列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已基本系统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

  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对于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促进医药卫生关口前移,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实现医改目标;对于扩大服务消费、吸纳就业以及创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要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上述概念必须先要厘清。

  参与变协同深奥变通俗

  李延萍

  对于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中医有悠久的养生文化理论做基础,有预防疾病的临床疗效做支撑,更有老百姓的需求和信任做保障。中医理论是透过疾病本身,关注疾病背后的人,符合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对中医药的要求原来是参与作用,现在改为协同作用。“协”就是通力合作,“同”就是同心协力,中西医应该不分谁前谁后、谁强谁弱,而是共同发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开展共同协作、统筹推进。应该通过研究,用科学的指标和证据证明中医在哪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扶正祛邪、增效减毒。同时,应认清中医和西医各自的局限,面对现实、不贬低、不夸大、接地气地协同作战。

  要发挥好中医药的3个作用,应建立起自信,要把中医治病的机理讲得通俗易懂,从而获得业内和百姓的认可。中医药3个作用的最终发挥,关键要看老百姓满不满意、认不认可。因此,在群众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中医药同仁们还得再加一把力。事实上,群众对于健康有期盼、有需求,也非常乐意接受相关知识,只是了解还不够。所以,应把中医经典中养生思想的精髓,把古籍中深奥的语言,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清楚、说明白。比如“阴阳合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以表述为“少吃点饭,多做运动”,从而让老百姓能够理解、愿意接受,并最终获益。

  切忌“望诊切脉”变“看单开药”

  刘贵芳

  近年来,社会各界“振兴中医药”的呼声不断,国家、省、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正在各地火热开展。河北省已经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国医堂”、壮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路,为河北中医药事业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我觉得,在基层,中医药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低、花费少、方式多样。而且,中医药既能起到预防保健的效果,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还比较小。因此,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减轻基层百姓看病负担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下,中医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医药有西医化的倾向,这不仅表现在中药研发越来越受到西医理论的影响,更体现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之中。当前,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诊疗技术逐渐弱化,正在被各种仪器检查所取代,如果“望诊切脉”变成了“看单开药”,那么中医药的优势就难以体现,三个作用更难以发挥。

  要发挥好中医药的专长,就必须保障中医的传统医术后继有人。我建议,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老中医是中医药事业的瑰宝,在乡村有很多老中医,具有非常丰富的中医经验,要在发掘这些农村老中医上下功夫,为他们开方治病、合法行医提供政策支持。还应加大基层中医人才的培训力度和政府的投入力度,培养出更多的中医药人才。此外,应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宣传推广,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宣传好中医,推广好中医药文化,让基层百姓了解中医,进而肯定、认可中医药。同时,还应出台更多中医药扶持政策,包括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院建设、医保政策倾斜等,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教育重在传与承

  肇颖斌

  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当前最根本的着手点在于人才培养。中医药教育重在传与承。与西医主要通过化验等辅助手段帮助诊断和分析病情不同,中医诊断主要依靠经验。然而,由于尚未形成完整、成体系的中医理论框架,导致不同的中医医师对于经典书籍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众所周知,中医的主要精髓来自四大经典,因此中医的理论框架也蕴藏其中。比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著作,但这两部著作不是全稿,而是残卷,只保留了症状与方子对应的条文。目前,这些条文背后所蕴含的中医医理和理论框架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其实,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种螺旋式思维,需要以经典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量身打造个性化药方,体现中医学精准医学的理念。因此,中医药传承的本质,就是将这些经典方子背后所蕴含的医理和理论体系传承下去。

  中医学不是简单的经验学,中西医结合也不是西药加中药的简单结合。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应该是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由后人不断补充完善,进而使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段,实现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最终为患者解决病痛。我建议,应不断挖掘中医经典书籍记载的经典方子背后蕴藏的医理,总结完善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最好是由国家牵头建立基地,抓紧总结中医经典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保障,同时应对目前中医院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记者孙梦 宁艳阳 连漪 金仲夏 郭晓薇联合采写

 
 
 
热门栏目